聯系我們 contact
- 電話:400-633-9488
- 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- Q Q:2095402497
- 地址:廣州市黃埔區光譜中路11號云升科學園B1棟1401房
廣州嘉立電梯工程有限公司Guangzhou jia elevator engineering co., LTD
- 備案號:粵ICP備05090123號百度統計
- 主營:加裝電梯 舊樓電梯加裝 住宅加裝電梯


近年來,在國家政策支持下,全國范圍內多個城市持續推進電梯以舊換新工程,通過專項國債支持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,實現了既有住宅電梯的全面升級。在電梯完成更新改造后,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和完善的安全使用機制,成為保障群眾出行安全、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的關鍵環節。本文從全生命周期管理視角,系統闡述電梯更新后的運維要點與公眾行為規范。
一、構建三位一體管理體系
根據《民法典》《特種設備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規要求,電梯安全管理需形成"政府監管-物業執行-居民參與"的協同機制。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察,定期核查電梯檢驗檢測報告與維保記錄;住建部門監督物業企業履職情況,指導維修資金規范使用;物業單位作為直接責任主體,需建立包含技術檔案、巡檢記錄、維保臺賬的三級文檔體系,確保每臺電梯從安裝到報廢的全過程可追溯。
在設備維護方面,物業企業應當嚴格執行"1357"工作法:每日1次基礎巡檢,重點檢查轎廂照明、按鈕靈敏度、緊急通話系統;每半月3項核心保養,包括軌道清潔、安全裝置測試、井道隱患排查;每月5類專項檢查,涵蓋曳引機制動性能、鋼絲繩磨損程度、限速器校驗等關鍵指標;每季度7天綜合評估,對使用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增加檢測頻次,邀請專業機構出具設備健康評估報告。
二、細化運維技術規范
日常管理中,物業單位需構建"預防性維護+智慧化監測"雙軌機制。傳統維保方面,必須選擇持有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的單位,合同中明確半月保、季度保、半年保、年保的具體服務標準。重點監控制動器襯墊磨損量不得超過原厚度50%,鋼絲繩斷絲數控制在每捻距內不超過2根,層門滑塊磨損量不超過標稱尺寸的10%。
智能化升級方面,建議加裝物聯網監測終端,通過振動傳感器、紅外熱像儀等設備實時采集運行數據。當監測到轎廂垂直振動加速度超過0.75m/s2、主機溫度超過65℃、開門受阻次數單日超過5次等異常情況時,系統自動觸發預警。某省會城市試點數據顯示,該技術使電梯故障率下降38%,困人事故響應時間縮短至12分鐘。
三、規范安全使用行為
公眾乘梯需遵循"五不三要"準則:不遮擋轎門、不超載運行、不在轎廂蹦跳、不破壞設備、不攜帶危險品;要觀察運行狀態、要監護特殊人群、要及時報告異常。特別要注意的是,當電梯出現驟停不平層現象時,轎廂實際位置可能與顯示樓層存在±500mm誤差,此時強行扒門極易造成剪切事故。
針對特殊使用場景,建議采取分級管理措施:裝修高峰期實行錯峰運輸制度,大件物品搬運需提前24小時報備;電動車集中充電區域配置電梯阻車系統,通過AI圖像識別技術自動停運載有電動車的轎廂;適老化改造小區增設語音報站、扶手盲文按鈕等無障礙設施,轎廂地板照度不得低于75lx。
四、完善應急處置體系
物業單位應當編制三級應急預案:初級預案針對困人故障,要求監控中心20分鐘內響應,同步啟動語音安撫與定位追蹤;中級預案處理機械故障,設置警戒區域并公示預計修復時間;高級預案應對火災地震等突發事件,立即啟動迫降程序并切斷電源。每年至少組織2次實戰演練,重點檢驗應急照明持續供電時間(不低于1小時)、三方通話系統暢通率(100%)、救援通道障礙物清除效率(5分鐘內)等核心指標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新版《電梯應急處置平臺技術規范》要求,公共場所電梯必須配置具有跌倒檢測功能的智能攝像頭,當監測到乘客倒地超過30秒未起立時,自動向監控中心發送警報。這項技術在醫療機構電梯中尤為重要,可有效降低突發疾病導致的次生傷害。
五、強化法律保障支撐
在資金管理方面,日常維保費用應納入物業服務成本,大修改造則可申請住宅專項維修資金。依據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》,使用單位未按要求進行半月保的,可處1-5萬元罰款;未及時消除嚴重事故隱患繼續使用的,最高可處30萬元罰款并吊銷許可證。近年來北京、廣州等地已建立"紅黑榜"制度,將電梯維保質量與物業企業信用評級掛鉤。
對于群眾關心的信息公示問題,法規明確要求轎廂內醒目位置張貼包含下次檢驗日期、維保單位聯系人、應急救援電話的"三要素"標識。掃描特種設備使用標志二維碼,可實時查詢最近3次維保記錄、主要零部件更換情況、檢驗檢測結論等詳細信息,這項舉措使杭州某小區業主投訴率下降62%。
六、創新共治管理模式
建議推行"電梯管家"責任制,由持證安全管理員牽頭組建包含業委會代表、維保技術員、社區網格員的共治小組。建立"三會三公開"制度:季度召開設備狀況通報會,半年組織業主參觀機房,年度舉行安全管理聽證會;公開維修資金使用明細、公開故障統計分析、公開滿意度調查結果。上海某社區通過該模式,成功將電梯故障間隔周期從23天延長至81天。
在技術培訓方面,需對物業人員開展《電梯主要受力構件失效案例分析》《電氣控制系統常見故障診斷》等專項課程,重點提升平層精度調整(誤差≤±5mm)、制動器拆裝調試、門機變頻器參數設置等實操能力。建議每2年復訓考核,確保安全管理員熟練掌握TSG T5002技術規范中的42項保養細則。
通過構建全鏈條管理體系、創新技術手段應用、強化多方協同共治,能夠有效保障電梯更新的安全運行。統計數據顯示,規范執行上述措施的地區,電梯設備壽命平均延長5-8年,居民滿意度提升至92%以上,真正實現"換新一部梯,溫暖整棟樓"的民生效益。